English

墨香常惹念先贤

1998-07-09 来源:光明日报 □欣 荣 我有话说

我之注意对长者寿者的墨迹的收藏,是与自己的一个教训有关。先严子寿公虽称不上文化人,但他习儒向佛,性近艺术,颇喜书法。早在抗战前他就在上海荣氏家庭的申新纺织一厂作职员,那年他从南方回家,正值读初小的我开始学大仿,他教我执笔研墨之法,还为我写了大仿的影格。他老人家的字是从颜真卿那里打的基础,这是北方老辈人习字常走的路,后来他又参照了何绍基,终于成了他常用的行书字。他虽说热爱书法,但我从没看到他写过对联、条幅、页册之类,他的书法水平都体现在家信中。舅父张亦轩先生是济南的大雅之士,他对我父亲的字就很称许。待到他驾鹤西去,我除了检索到他在上海写到杭州的给我内子的明信片之外,竟找不出他老人家供我凭吊的其它手泽。这不能怪自己生活的变动不居,只能怪自己对长者太不经心,距“居处恭,执事敬”相去太远太远。自此,我颇注意珍藏长者寿者的墨迹。

在杭州大学教书时,中文系前系主任王驾吾老教授的寓所与我的住处相距不远,他一早一晚出来散步每过我窗前必招手致意,相视一笑,亦无多言。见同事的书房里常有他老人家写的对联,古秀雅洁,逗人喜爱,借得一个伴他散步的机会便斗胆向他讨字。不几日,他送我一副小对联“大瓢盛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悬之于写字台上方的壁上,于读书、备课、撰述间隙调节目力时领略其诗情墨趣,对心灵也是一种抚慰。有趣的是千年前的苏轼夫子在这联语中竟把信息的采集、分类、存储,浪漫而确切地写出来了。古典诗词的生命力竟如此地奇妙。

我的第二件珍藏是文学家许杰教授的条幅《论文小令》。这是八十年代后期,我为研究他文学上的老战友王任叔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向他多次请益时,老人给我的纪念。词句用草体字早已写好,问我愿不愿意接收它之后才题了上下款,并钤印记的。许杰老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以“为人生”而走上文坛,又教了一辈子文学,我总以为这首小令是他文学一生的概括。那年他正好90岁。

古典戏曲研究专家王季思教授是浙江人,抗战前和抗战期间在浙江文坛上留下许多劳绩。八十年代初我搜集战时浙江文学运动的资料,并作了一些构想。此事惊动了远在广州中山大学的王季老,他在来杭开会的间歇亲自到我的住处看我。自此一度鸿雁往返。有一次他在来信中附以水印诗笺,上面抄录《菩萨蛮》、《玉楼春》各一阕,皆是他的感时近作。一位古稀老人,在青灯黄卷治古的同时仍保持一份敏于接受新事物的诗心,这不能不说是对年轻后学的一种激励。

那年,诗人戈壁舟、学者安旗到杭州访问,省作家协会邀请这一双文坛伉俪在省展览馆会议室讲演。相识后,诗人戈壁舟寄来大斗方一件,用宝子碑笔意写杜甫《秋兴》一首。戈壁舟先生是曾经沧海饱受风霜的老人,读其书法自有一种意味淳厚的历史苍凉感,促使人趋向冷峻与成熟。去年,我在《中国书法》杂志上谈到安旗教授(西北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生导师,现已离休)的文章后,才知道已作古的戈壁舟先生同她半生研习书法,而安旗教授的书学巨著《书法奇观》里自然有“延河照旧流……”(戈壁舟的名篇名句)的血脉。

谚云“文如其人”。凭我几十年的阅历,我认为“字如其人”比“文如其人”更确当。每当拜读这些先贤的手泽,总觉得那墨笔所留下的线条是他们心灵颤动的轨迹,是他们溅在素宣上的情感的弦音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